第(2/3)页 第四条是子午道,又称为子午谷,即为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建议的进军路线,从距离上来说是最短,但通行条件不易,比骆谷道还要难走,故而诸葛亮北伐也未曾考虑。 现在摆在王平面前的似乎有四条通道可以选择,可其实王平心里很清楚,要实现羊攻长安的目标,同时又能保障后勤供应不出大问题,那么他其实只有一条道可以选,那便是斜谷道。 因为斜谷道能够直逼关中平原,出斜谷道后,距离潼关很近,逼近潼关,长安必然震动,如此方可实现羊攻的战略目标。 当年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思想并不是直接越过秦岭进攻关中,五次北伐除一次出陈仓道,一次出斜谷道外,其余三次的用兵方向都在祁山。 例如初期战果最大的首次北伐,他就明确否决了魏延的“子午谷”方略,而是制定了统大军走祁山道先夺取陇西,然后自西向东,居高临下夺取关中的方略。 并且可以同时从汉中向北沿斜谷道、陈仓道进军,形成西、南两个方向夹击关中的有利态势。 第一、三、四次北伐都是出祁山,除第一次的街亭之败,其余两次都是大胜魏军。诸葛亮的战略很明确,就是先想办法立足陇西,然后对关中地区进行步步蚕食,逐步消耗魏国的军力。 而像魏延那种直接攻关中的方略是很难成功的,行军艰难,城池坚固且不说。就算侥幸攻下城池,若魏军大军来支援,又能坚守多久? 因为魏军从东面来支援很容易,而汉军从汉中支援关中则不易。很明显,诸葛亮的方略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是更有可能实现的。 故而姜维攻伐雍凉,从整体战略而言,依旧走的是诸葛亮定下的“自西向东,居高临下”的战略。王平对于这一战略在内心深处是极为认同的。 此次姜维要求王平羊攻长安,务必要把架势做足,作出一副一举夺取长安的态势,逼得长安守军不敢出击。 王平的麾下如今共有八万大军,其中还得留出至少两万,来防御上庸的魏军,尽管随着吴国北伐的节节胜利,魏国的上庸太守申耽应该只要精力都放在了救援荆州战场危局之上,一时半会当时无力攻击汉中,但王平总归不敢冒此奇险。 第(2/3)页